金光华李亚鹤:如此爱园林,如此爱自然

  “不到园林,怎知春色如许。”此句出自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写的昆曲《牡丹亭》中“惊梦”一折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在西府海棠盛放的时节,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举办了“乐林泉——中外园林文化展”,展览汇聚了来自国内外众多重要文博机构的200余件(套)展品,来故宫踏春的理由又多了一个。

  ◆文人雅园,成就无数精彩书画◆

  展览以“园林雅事”为叙事焦点,因此定名为“乐林泉”。这三个字取自乾隆在李世倬所作《皋涂精舍图》轴上方诗塘中的亲笔题字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“林泉”是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之美的诗意性概括,而将自己置身于林泉时的心情总结为一个“乐”,并由此对栖居生活展开了千年的追求。

  “乐林泉”这个概念的产生与浙江绍兴西郊的兰亭景区息息相关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曾经越王的兰渚之地,曲水蜿蜒,那场1600余年前的兰亭雅集,在中国文人心中投下永恒的涟漪。

  因此,第一件展品是原清宫收藏的纸本墨拓行书《兰亭八柱帖册》。传闻东晋王羲之手书《兰亭序》被唐太宗殉葬昭陵,世人从此不见真迹。然其化身为千万传本,因后人追摹而广播天下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传本分墨迹本和拓本两大类,墨迹本不易保存,且数量极为有限,于是刻石(木)捶拓的刻本法帖成为历代书法爱好者传承的主流。

  清代的康熙、雍正、乾隆,祖孙三代皆仰慕王羲之书法,不仅到访绍兴古兰亭,还在皇家园林中建造了流杯亭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雍正建在圆明园中的亭子后经乾隆改造,于亭之八根石柱分别摹刻《兰亭》八种,传拓装裱为八册,即《兰亭八柱帖》册。咸丰朝时,圆明园被焚,兰亭八柱幸未被毁,今存北京中山公园。

  晚明董其昌所临《兰亭诗卷》接随其后。王羲之于晋穆帝永和九年(公元353年)三月三日会稽山阴之兰亭举办雅集,文人雅士作诗多首,合称“兰亭诗”,名传千古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唐朝柳公权书录兰亭诗于长卷之上,董其昌64岁时复临得此卷。本卷原被分割为两卷,陆续归入清内府后合裱,后刻入兰亭八柱。晋人的诗句,唐人的抄录,明人的临写,清人的复拓,这一条清晰的文脉传承千年。

  有书法必有图绘,历代艺术家所创作的《兰亭雅集图》蔚为大观,展览挑选了晚明画家苏州人尤求的《修禊图》长卷,将想象中的东晋文士们曲水流觞、互为唱和的情景以高超的白描手法展现 出来。尤求以线条见长,其笔法婉转而富于弹性,人物刻画洒脱。

  众所周知,绘画史上的白描圣手为北宋的李公麟,他开创了“西园雅集图”这一题材,历代画家又有无数跟进。明末人物画大师陈洪绶于1652年绘制的《西园雅集图》从李公麟的白描手法拓展而来,结合自己的夸张变形手法,再加入浅淡的设色,成为这一类雅集图中的典范之作。可惜,此时的陈洪绶已病入膏肓,只完成了画稿,设色不及五分之一便撒手人寰。70多年后,清代中期的画家华嵒有幸见到此未竟之杰作,遂补笔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