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之际,来自贵州省榕江县三宝侗寨的“舞乐蝉歌”乐团带着侗族大歌走进埃及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从《心心相印》到《侗歌唱村超》,无伴奏的多声部和声惊艳了开罗观众。
早在今年初,“舞乐蝉歌”乐团就已走红网络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电影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中有这样一幕:五彩莲花缓缓绽放,空灵婉转的吟唱如山间薄雾般弥漫,观众顿觉仙气飘飘。这充满东方神韵的天籁之声,也来自“舞乐蝉歌”乐团。
当侗族大歌被越来越多人听见,“舞乐蝉歌”乐团创始人、95后姑娘杨想妮倍感欣慰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从侗寨里清亮的童声,到配乐游戏、电影,再到“出海”演出,这一路,杨想妮走了20来年。
山野天籁钻进心里
群山环抱的三宝侗寨,是杨想妮生长的地方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这里虽然不算传统侗族大歌的核心流传区,但文化的血脉却以另一种形式流淌——爷爷收藏的厚厚一摞侗歌光碟,为她打开了通往古老音乐世界的大门。“那些声音像流水、像蝉鸣,一下子就钻进了心里。”杨想妮说。
侗族大歌是侗族“三宝”之一,侗族地区有“饭养身,歌养心”的说法,侗族人把唱歌看得与吃饭同等重要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传统侗族大歌是无伴奏、无指挥的多声部合唱,这种以歌代文的传承方式,承载着侗族人民对自然、社会和生命的认知。它记载迁徙历史,传递生产智慧,维系族群认同,在无文字的历史长河中,成为侗族人传承文明的“有声史书”,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大多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从小耳濡目染学习技艺的,与此不同,杨想妮走的是“专业化”路子。由于当地非常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,20世纪末便开展了“民族文化进校园”活动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杨想妮在小学就加入了学校的侗族大歌兴趣班,“这就像现在的课后延时服务,除了侗族大歌,还有芦笙、刺绣等课程。”杨想妮的嗓音清亮如泉,穿透力十足,从小学到初中,她一直是侗歌班的领唱。
到了高中,在老师的建议下,杨想妮决定将这门自己热爱的艺术变成专业,通过艺考,她进入贵州大学音乐学院学习。大学课堂解开了侗歌背后的乐理密码,让她意识到,那些祖辈口耳相传的旋律,竟蕴藏着精妙的复调结构和自然和声。专业的声乐训练也让杨想妮的歌唱技巧进一步提升,“气息训练提升持久度,唱歌更稳了。”4年的系统学习让山野天籁与系统的现代音乐教育碰撞融合,为杨想妮日后的创新埋下伏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