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治好义工团“关爱老人送温暖”,解码企业的公益哲学

七月的阳光穿过爱心护理院的玻璃窗,在木质地板上投下斑驳光影。上午9点,科治好义工团的成员们提着装满水果、糕点的保温箱陆续抵达,护理院二楼的活动室里,老人们已早早换上整洁的衬衫,坐在藤椅上等待。这场名为“夏日的问候”的慰问活动,是科治好义工团本月的固定日程。

从表演到陪伴:一场打破常规的公益实践

活动开始前,义工团领队张敏特意叮嘱成员:"今天不是演出,是陪爷爷奶奶们说说话。"这句话道破了科治好公益模式的核心——区别于单向的物质馈赠或程式化的表演,他们更注重构建代际间的情感联结。

在持续2小时的活动中,没有精心设计的"高潮环节",有的是义工们蹲下来为老人系松了的鞋带,是陪失智的奶奶反复辨认老照片里的女儿,是把老人爱吃的软蛋糕切成小块喂到嘴边。正如护理院院长李芳所言:"很多公益活动热闹过后留不下什么,但科治好的义工团让我们看到,公益可以是'慢'的——慢到能听见老人心里的声音。"

从单次行动到文化基因:公益理念的深层沉淀

科治好对"关爱老人"的坚持,并非偶然的公益营销,而是根植于企业文化的长期战略。自2001年成立以来,"为国民健康做贡献"的使命始终贯穿其发展脉络,而"健康"二字,在科治好的语境中,从来不仅限于生理指标的正常,更包含心理的富足与社会的温度。

中国正在加速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,2023年60岁以上人口已超2.9亿,其中失能、半失能老人超4000万。健康中国的建设,离不开对老年群体的深度关怀。科治好做的不是一次性活动,而是在探索一种'企业-社区-家庭'联动的养老服务新模式。

这种模式在实践中体现为"三个常态化":一是公益参与的常态化,义工团成员涵盖企业管理层、技术骨干、普通员工,每月至少开展2次养老机构慰问;二是需求的常态化对接,通过与护理院建立长期联系,定期收集老人在医疗、娱乐、心理等方面的需求,针对性设计服务;三是资源的常态化整合,联合医疗机构开展老年健康讲座,携手高校志愿者提供智能设备使用教学,形成"医疗+文化+科技"的复合服务矩阵。

从企业责任到社会示范:公益生态的乘数效应

科治好的公益实践,打破了传统企业公益的'边界感。他们没有把自己定位为'施助者',而是通过陪伴、倾听,让老人重新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;没有局限于物质供给,而是通过文化互动,激活了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意愿。这种'双向治愈'的模式,恰恰是应对老龄化的关键。"

暮色渐沉时,义工团成员搀扶着老人回到房间。85岁的陈爷爷坐在窗前,望着远处的晚霞轻声说:"今天的太阳,比昨天的暖。"这或许就是公益最朴素的力量——它未必能改变世界的重量,却能让每个被照亮的生命,多一分温暖的重量。